离开内江的温柔甜水,我沿沱江支流向北,进入一座“读书可以代耕、诗意可以当饭”的城市——眉山。
如果说内江是一碗慢熬的糖水,那么眉山,就是那抹点在汤盅之上的东坡红——不烈,却雅;不俗,却浓。
这是苏东坡的故乡,是三苏之地,是“家教”“诗书”“君子”“美食”的交汇点,也是川西文化地理脊线上的一块温润石板。它不靠规模,而靠气质;不靠喧哗,而靠气场。
我翻开《地球交响曲》地图,在岷江中游、川西平原东侧落下红点,写下:
“光芒四射,
而因他们把做人这件事,写在了骨头上。”
二、苏东坡精神:一个人的气质,撑起一座城
离开三苏祠,我走入东坡区街头,处处可见苏东坡的雕像、浮雕、画像、文引。
在市图书馆墙上,我看见他那句名联: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旁边涂鸦墙上一行醒目的字则是:“最难风雨故人来。”
我在一处书店读到他写的诗句:“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脑海忽然闪现他在黄州种菜,在海南讲学,在密州写词,在乌台诗案中几度起伏……他一生经历仕途坎坷,却未曾沉溺怨愤,反而用豁达回应苍生。
我写下:
“眉山教养出的不是一个文学天才,而是一个精神原型。
苏东坡,不是历史的陈迹,是人格的范本。
他不只是眉山人的荣耀,更是中国人该有的底气。”
三、东坡味道:一块肉如何煮出风骨与温度
,眉山已记。
她是苏氏家风之源,
是一城风骨之母,
是四川文脉的稳重心音。”
下一站,是资阳。
我要穿越东坡的背影,进入成渝中线之上的田野之地,去看一座“既像成都邻居,也有自己志气”的小城,如何在时代夹缝中守住真实和朴素。
我收起笔记,对眉山轻声说:
“文脉之后,是根气——资阳,我来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