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吴阿蒙。
车窗外的阳光斜洒在冬日的鲁西南大地上,像是某种铺开的轻纱,把平坦的田野与远方的林带一一温柔罩住。离开聊城,我往东南方向走了一程,抵达了一座常被称作“花之城”的地方——菏泽。
初来乍到,便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,这种感觉不是因地,而是因人。在菏泽,有一种鲜明的地域性格:不声张,却执拗;不繁复,却深情;不争,却在细节中开出花来。
人说“洛阳牡丹甲天下”,但我却想说,菏泽的牡丹,才是沉默中绽放的千年芳华。
我在这里停留了六天,走过花海与村庄,进过书院和庙宇,也坐在街头与卖枣的老奶奶闲谈半晌。这一章,不只是写牡丹,而是写牡丹背后那些不语的生命之光。
一、曹州牡丹园:花开十丈红
到菏泽的”。
我突然意识到,我写过的许多城市都有“盛名”,但像菏泽这样,安静地站在“省份的角落”,不争名、不争势,只将花开花落、锅碗瓢盆、人来人往酿成一章,却最令人怀念。
她像牡丹,不语,却有人记得。
尾声:一瓣未落,心已向南——地图落笔,下一站济宁
黄昏时,我再次回到曹州牡丹园。天边有些晚霞,老园丁还在园里修枝。
我问他:“您还回家吗?”
他说:“回啊,明天一早还得来看花呢。”
我笑了笑,向他挥手。
我摊开地图,在鲁西南的边角写下:
“,菏泽已记。
她以花名天下,却以人留我;
她不求繁华,却在冬日里,给我一口热汤,一段旧腔,一枝未开的光。”
下一站,是济宁——一个孔孟之乡、书香气最浓的城市。我要走进千年儒风,看一看圣人留下的路,在黄河支流旁继续前行。
我提起背包,轻声说:
“花已默,人犹念——济宁,我来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