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    护眼关灯

第8章 衡阳:南岳之根、湘江之畔与血火岁月下的人间余温 (第1页)

离开长江的那天,天刚下过雨。

我在上海南站的站台上抬头望了望灰色天幕,忽然觉得那片云与记忆中的某种颜色重合——是故乡的晨雾,是衡阳的天。

我从来没想过要用“回家”这个词去形容一次旅程,可当《地球交响曲》地图的那一页被风吹开,纸上那两个字“衡阳”,像是被久违的手指轻轻敲响了一样。

于是我回来了。不是“走到”,而是“走回”。

一、雁城入眼:湘江南岸的烟雨轻吟

火车抵达衡阳东站时,正是下午三点半。天色不明,却不阴沉,空气中带着早春才有的泥土与菜花香。

我提着背包走出站台,望见远处熟悉的城市轮廓,楼宇与山影之间有一种被河水打磨过的柔和。

出租车在湘江边停下时,司机问我:“你不是本地人吧?不像衡阳口音。”

我顿了顿,说:“衡阳人,走远了。”

他笑:“那你是回来认水的。”

我点头。他说得没错。人从山水里走出去,终归要回来看一眼它是否还在。

我站在湘江岸边,江水静静流淌,像一位中年的母亲,不再训斥,也不再哭泣,只是默默地看着你。

我写下:

“衡阳是一座江水洗过的城。它不讲声势,也不高调,只在你离开久了之后,悄悄地提醒你:我还在这。”

二、石鼓书院:风骨之地,山河有声

那夜,我回到儿时的家,老屋早已翻新,只有墙角那块刻着“阿蒙”名字的砖还在。

我摊开地图,将长江之水一路连至湘江,再标注衡阳城中南岳、书院、江岸、老家,红线盘绕,如心脏的血管缓缓跳动。

我写下:

“衡阳不是一个归处,它是一个。它不是繁华,不是势能,它是血脉,是你说出‘我是哪里人’时,那个‘哪里’的本身。《地球交响曲》在此奏响归乡章,琴声不响亮,却最真实;节奏不快,却最稳妥。它在耳边说:你看了很多世界,但这个地方,先看过你。”

我望着窗外月光洒落在湘江水面,如母亲未眠的目光。

我轻声念出:

“明天,我该出发了,离开家乡,去下一程。可我知道——我带走的不止是故事,是一块根。”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架』